《紅樓夢》文本中的史太君者,賈代善之妻也,賈政之母也,賈寶玉之祖母也,史湘雲之祖姑也,林黛玉之外祖母也,也就是書中通稱的「賈母」或「老太太」也。
這裡所謂的「史太君擇婿的標準」,包括她自己嫁過一次,女兒賈敏嫁過一次,長孫女賈元春嫁過一次,三孫女賈探春嫁過一次,由這四次的婚姻中,約略可以看出她擇婿的眼界和標準。
在這四次的婚嫁中,她自己由「侯爵之家」嫁進「公爵之家」,算是高攀。丈夫賈代善結婚前,已先襲了「榮國公」的官位,她嫁進去以後,順利成為有品秩的誥命夫人。丈夫死後,長子賈赦又襲了官位,自己有福有壽,成為榮國府老一輩中碩果僅存的人物,由此而發號施令,大家莫敢不從。
這位史太君除了生出長子賈赦,次子賈政外,另外還生了一個女兒名叫賈敏,在賈府「攵」字輩的那一代(包括:賈敬、賈赦、賈政)中,她是唯一的小姐,且是嫡生小姐,可見未出嫁前,必是賈母心中的掌上明珠,不但識字,精於針線,且相當有文化教養,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連金庸都對她相當著迷,後來在《倚天屠龍記》中因此而創造出「趙敏」這個角色。
我們再來看看賈母在紅樓夢中,為賈敏找到的丈夫到底是何許人也?答案是這個人名叫林如海,正是林黛玉的父親。
林家原本有世襲的侯爵官位,但在林如海的父親那一代就沒有了,林如海是靠科舉出身的,不但考上貢士,在殿試中還被皇帝欽點為探花,名列三鼎,號稱進士及第,可說是當時政壇中的一顆新星。
我認為賈母會選擇林如海當女婿,跟他的科名有關,因為賈家雖是世襲的公爵,家族中卻只有寧國府的賈敬曾考中過進士,雖是鐘鼎之家,畢竟少了一點書香氣息,賈敏嫁給林如海,剛好彌補了這個缺憾。
這林如海第一次在書中出現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當時黛玉才五歲,文本中說他是前科探花。按,清代科舉考試三年一次,如果他真是「前科」探花,那表示他中舉的時候應該已經三十四、五歲了,換言之,他可能考上進士後才娶賈敏,夫妻兩人相差了近二十歲。
如果真是這樣,表示賈母五十歲左右才生賈敏,這又說不通。若是說,林如海沒中舉前就娶了賈敏,那更是不可能的,以賈母的思維模式,不可能把女兒嫁給一個沒有功名或爵位的「白身」書生,那根本就是暴殄天物,等於白忙了一場。
在那種情況下,林如海先前應該已經結過婚了,等前妻死掉之後再娶賈敏,不料賈敏後來年紀輕輕又死掉了,從命理的角度來看,這林如海似乎有剋妻之命,也註定命中無子,幸虧他後來有自知之明,看開了,親口對林黛玉說他不再續絃了,果然過不了幾年也就死掉了。
一般都認為賈元春是賈母親自調教出來的第一個女孩,其實賈敏才是。以年齡而論,賈敏未出嫁前,在賈府應該跟賈元春有過一段生活上的交集才對,可惜文本上完全沒有交代,賈元春日後對林黛玉印象也沒有特別好,感覺氣氛似乎是有點怪怪的,這可能是這本小說的一個大缺點,表示賈敏的原型可能是虛構出來的,不知不覺中就留下了這個生疏的缺口。
在《紅樓夢》小說中,賈元春是賈寶玉之大姊,賈政之長女,賈母之長孫女,文本說:早年因「賢孝才德」,被選入宮中充任女史,在秦可卿死後進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賈府通稱「娘娘」等等,可說是胡說八道,不知所云,寫出來騙外行人的。
按,清代宮中並無「女史」這個編制,亦無「鳳藻宮」這座宮殿,全係胡扯出來的。簡單講,賈元春當初所以進宮,純係奉賈母之命,進宮參選秀女,若能一飛沖天,日後自可做為賈府在官場上的倚靠,可視為是賈母犧牲賈元春的一生幸福,在政治上所埋下的一個伏筆。
秀女分為兩種:一種是徵選宮女,主要是做行政工作、打雜兼當看護,比較不重視家世和容貌,二十五歲之後可能放出來,自由婚嫁;另一種主要是選妃嬪候補,重視家世和容姿,年齡必須在十三歲以上,十七歲以下,一輩子出不了皇宮內院。
賈元春當初應徵的明顯是妃嬪候補,進宮時還帶著ㄚ環抱琴等人進去服侍,她若是參選宮女,不可能還帶著ㄚ環進宮去落人笑柄。
根據史書的記載,清朝在康熙以後,妃嬪等級和數目才逐漸典制大備,並慢慢固定下來。
大致說來,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內治。下面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為主位。主位之下還有:貴人、庶妃、常在、答應等,均無定額。雍正後取消庶妃等級,但增加了格格和官女子的等級,均在答應後。乾隆後取消了格格名號。
賈元春剛進宮時,既名為「妃嬪候補」,就算佔了缺額,也是從最低等級的「答應」或是「官女子」幹起,地位卑微,自保尚有不足,在政治上並無任何影響力。
按照年齡來計算,賈元春在內宮中至少奮鬥了將近十年,終於在《紅樓夢》第十六回中被皇帝進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
我在前文已經說過,清朝並無「鳳藻宮」這個宮殿,弄出這個名稱出來,只是要凸顯賈元春懂文墨,在內廷中會處理一些秘書性質的工作而已。至於「賢德妃」的稱謂,這倒是一個實質性的官位,表示她當時已經晉升到「妃」這個主位的等級,可以攏統地被稱為「娘娘」。
不過「妃」和「貴妃」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差了一個等級,賈家人在賈府中稱賈元春為「貴妃」,這純粹是關起門來,自我膨脹和自我陶醉而已,奇怪的是,旁邊的太監們並未糾正和干涉。
賈元春在宮裡的後台是誰?網路上有些人喜歡在「賢孝才德」四字中下功夫,其實是搞錯了對象。
所謂「賢德妃」,跟有沒有「賢孝才德」根本是兩回事,完全不相干,那是屬於固定的官職名稱。雖然如此,在深宮中要想生存,必有其生存之道,外人也不必做太多的揣測。
平心而論,賈元春這個人的個性是介於:迎春、探春與寶釵之間,有兩分迎春的忠厚纖弱,有三分探春的積極精明,有五分寶釵的相夫教子,並不是一個適合在政治圈中長期搞鬥爭的人。
賈母當初把她送去選秀女,也許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噩夢,等於間接害死了她,所以在大觀園省親的時候,元春才會抱怨稱自己身處的皇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與賈府眾人的歡欣雀躍形成鮮明對比,大家並沒有看清楚她眼中流露出的悲哀。
最後談探春的婚姻,這基本上也是由賈母所經手促成的。
《紅樓夢》第七十一回寫到賈母做八十歲大壽,來了許多客人,其中有一位貴客叫「南安太妃」,是南安王的母親,她來拜壽另有目的,可能是想在賈府的小姐中,找一位當自己的孫媳婦。
賈母推薦的並不是年齡較大的迎春,而是個性比較精明幹練的探春,邢夫人雖然因此而不高興,但是從賈母的立場來看,這位從賈府嫁出去小姐未來是要當王妃的,迎春個性太過於軟弱,恐怕不是當王妃的材料,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賈母當時的用意,是想要藉著探春的婚姻,拉攏南安王,這種想法自是無可厚非。不過據高鶚的續書、劉心武的考證,以及吳氏石頭記的說法,探春最後並未嫁給南安王的兒子,而是另有對象。
由於《紅樓夢》原書八十回後已經亡佚,沒有人知道探春後來嫁給誰?若是嫁在清朝境內,等賈府被抄家後,賈寶玉總還有投靠的去處。無奈第五回賈探春的判詞和曲文都暗示她可能嫁到南洋的島國去和番,賈寶玉日後只好四處流浪當乞丐一途了。
綜上四段婚姻,約略可以看出賈母擇婿的標準,都是以利益作為最終考量的。有人認為說,除了自己的婚姻外,賈母的婚姻觀是:「男要低娶,女要高嫁。」
何謂:「男要低娶,女要高嫁。」?我認為:賈府的男人所以要低娶,主要是怕娶進門第太高的女人不好管,賈府的女人所以要高嫁,主要是想藉著聯姻來鞏固賈府的社會地位和根基,只可惜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結局常常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