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言

 

這是一篇舊文章,寫在世界棋王李世乭與名為AlphaGo電腦程式的圍棋比賽那個年頭。李世乭後來贏了一次,大家都很興奮,覺得很有意思,我也不例外,在蘋果日報寫了一篇文章共襄盛舉,文章雖差,不忍捨棄,重登在此,敬請舊雨新知繼續不吝教正。

 

 

    自本月九日起,在下老軍公教除了關心政治和退休年金改革的相關新聞外,也有點在意李世乭與AlphaGo的圍棋比賽。

    前三回合棋王連吃敗仗,輸給電腦程式,讓在下我很沮喪,這表示「圍棋」的靈魂就是「計算」,人腦當然比不上電腦。

    必須聲明,我的圍棋最初是跟電腦學的,電腦程式是我的圍棋啟蒙老師。三十多年前的電腦圍棋水準還相當差勁,跟我有拚,無聊的時候就廝殺一盤,後來看清楚它的盲點和破綻,有時候可以殺掉一條大龍,贏一百多子。

    有一陣子,我把跟電腦下圍棋當成占卜看待,贏多少子以上算是吉,否則就是凶。當然啦,幾乎每天都吉,用客觀數據騙自己好像比較有說服力,這跟《農民曆》八字論兩的玩藝兒差不多:千斤力不敵四兩命。

    圍棋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代表高深玄妙。對初學者而言,通常都比較重「形勢」,不太喜歡計算小得失,直覺式的下法成為主流,總覺得若把它處理得太過於細部,就會流於匠氣,殊不知這正是棋力無法進步之關鍵所在。

    最初看到圍棋這個名詞,應該是出自於報紙。早期有某些報紙會專門刊載棋譜,那時候看不懂,而且正迷橋牌,就撿旁邊的牌局看,但也因此而有了最初的印象。後來閱讀了盜印版的「小本」金庸《天龍八部》,裡面有兩處重要情節和圍棋息息相關,在棋譜中可以看出豐富的生命哲理和武功心法,對當時以文藝青年自居的在下我而言,很自然就將圍棋和哲學聯想在一起,覺得深不可測。

    九十年代迷上了《棋靈王》漫畫,在進藤光(藤原佐為)與塔矢行洋名人對奕的棋室裡,第一次看到川端康成用毛筆寫的「深奧幽玄」四字,非常有感覺。

    現在回想起來,這四個字雖然將圍棋的境界向人文的方向推進了一大步,但當代的高明棋士都精於計算,科學性遠勝於藝術性,電腦程式目前又以科學性打敗棋王,文人棋的傳統已經所剩無幾了。以這個趨勢來看,也許印刷體電腦程式匾額更適合掛在日本棋院牆壁,取代「深奧幽玄」這四個傳統毛筆字才對。

    漫畫中的「深奧幽玄」配合室內氛圍的處理,在黑暗裡看起來更有深度,更增添神祕感,我後來看過實際的和式匾額字畫,反而沒那麼有震撼力。

    字體走的是深厚壯闊的路勢,筆鋒墨汁飽滿,有碑體的厚實雄渾,卻無其僵硬呆滯的缺點,很像是神雕大俠楊過中年以後「舉輕若重」、氣勢磅薄的刀法,深得「染」字訣。

    文人下圍棋,不管棋力高低,很講究棋具,在下也不例外。雖然從未和人對弈過,為了排棋譜,也去買了一組好的棋盤和棋石,喜其雅氣和質感。興致來時,泡上一壺好茶,配點音樂,擺個小盆栽,往往可以愉悅地度過兩個小時。

    電腦的棋力在民國九十年代初期,已經相當強悍了,在下常常被殺得潰不成軍,從此就沒有再接觸過,樂得自己打譜過乾癮,避開挫折感。

    從李世乭的棋譜來觀察,它的計算攻殺能力算是很強的,擅長在中局以後扭轉情勢,但再強也比不過電腦。根據蘋果即時網路及各媒體的報導,李世乭鑒於前兩局敗戰的經驗,第三局持黑先攻,布局上採取四線、五線高位下法,重「勢」而不重「利」,沒想到敗得更慘,這使我想到《棋靈王》漫畫第十二集中的故事情節。

    當時「藤原佐為」代替「進藤光」與「塔矢行洋」名人對奕,為了不讓名人發現「棋聖秀策」幽靈上身的真相,採取讓十五目的高位下法,最後也同樣輸得一蹋糊塗。

    人腦與電腦對決的第四戰結果已經出來了,李世乭持白子終於板回一城,據說他發現AlphaGo持黑子下棋的兩個弱點,攻向其猶疑處,電腦無法靠現有經驗做出完美的回應,最後只好投降。李世乭第五戰將改以黑子測試AlphaGo的白子反應。

    我對於李世乭的首勝相當高興,這證明人腦還是有其可取之處,可以隨機應變,不是沒個性的電腦所可以完全取代的。人如果沒情緒、沒個性、沒原創力,再聰明也就是個肉身的電腦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hvem 的頭像
    yehvem

    芻蕘の見(葉煬彬的部落格)

    yehv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