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梅花的意象適合搭配中式、日式或韓式的建築場景,我其實不是挺喜歡,總覺得禪境的味道有點沉重。但單獨賞梅又另當別論,它其實另有一番風韻,特別是盆栽和墨畫,總給人蒼勁嶙峋、輕柔素雅的印象,可沉重,也可輕靈,所謂「借得梅花一缕魂」,這「魂」字來得無聲無息,最是神奇。

    梅破知春近,退休後閒來無事,過年前聽說梅山公園的梅花已經盛開,於是選擇出太陽但又有點薄寒的天氣,一家人出去大吃一頓後,開車前去探梅賞花。

    在公園觀看梅花,跟欣賞盆栽和墨畫有些不同。盆栽容易選擇優雅的姿態栽種培養,墨畫也可以選擇勁節有緻的角度揮灑,不像在公園內看花,好壞必須全部接受。故實際到花園看花,還是以百花怒放的情境最為相宜,雖然無趣,至少熱鬧,而且多少也可以興起一些詩情畫意的情緒。

    談到詩情畫意,花園內題詩自古以來就有這樣的傳統。《紅樓夢》裡的「大觀園」裡面就立了很多石碑,題了很多詩詞,其中不乏應景佳句,傳為美談。古代以梅花為題的詩詞歌賦更是多如過江之鯽,只是內容直接提到「梅」字的比較少見,可能怕破壞情境,硬是把「梅」字迴避掉,如陸游的詠梅詩,通篇看不到梅字。

    但其中也有不避諱,直接寫「梅」字的。譬如:王安石題為《梅花》的詩就直接說:「牆角數枝梅」,相當寫實。王維《雜詩》將「梅」跟「思鄉的情緒」連結在一起,問客人說:「寒梅著花未?」將梅的意象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李商隱《憶梅》詩其實是感傷身世之作,所謂「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大家都知道,梅花十二月就含苞待放了,等到了春天百花盛開的時候,梅花卻已經凋零了,成為去年的花。自哀自怨的味道相當濃烈。

    不過關於梅花詩,最為膾炙人口的句子還是應屬唐代黃檗山斷際禪師寫的《宛陵錄》後兩句:「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有些開悟的味道,常被拿來做為勉人兼自勉之用。

    嘉義縣政府雖然討厭中國政權,但顯然不排斥立碑題詩這個傳統。只見梅山公園內立了許多景石,上頭題了很多新詩,號稱為「現代文學步道」,但因內容跟場景風馬牛不相及,且詩人騷客水準明顯良莠不齊,好得很好,差的很差,讓人感覺有些傷到眼。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在下我當天從圖書館旁的側門走進公園內,沿著步道一路往上爬,看到漂亮的風景就拍照留念,倒也覺得不虛此行。後來從公園路大門走出去,在店鋪買了一包零食,中間曾經在瞭望台那邊坐了一會兒,吹吹風,往下看了一下下,覺得四周的景觀並不是特別美麗突出,難怪梅山公園雖然歷史悠久,卻一直停留在縣籍景點的層級中,無法出人頭地,十分可惜。

    坦白講,台灣雖屬亞熱帶,但因日治時期廣為栽植,全台賞梅的地方其實也不在少數 ,聽說南投信義鄉附近青梅樹滿山滿谷,既是經濟作物,也是觀光作物,如果數大便是美的話,那確實相當可觀。

    在這些梅林中,我覺得以花蓮太魯閣附近的布洛灣環境最為清幽,交通也方便,梅花樹量雖不多,風景卻相當宜人,淡淡數筆,盡得風流,令人留連忘返。如果往中橫再繼續走進去,天祥、福壽山農場、武陵農場及棲蘭山莊也是賞梅的好去處,只可惜開車費時。以前住台中時偶而會去一兩次,九二一震災封路後就很少再往山上跑了。

    據傳梅花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花色,以白色和淡紅色為主。梅山所見多為素白,顯然受到日人酷愛白色的影響。又據說梅花香味別具神韻,被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可惜我沒聞到,倒是有嗅到街頭攤販舖子上所傳出的梅子香,足見我賞梅的功力火候還是非常的不足,真是汗顏。

    比較傳奇的是,歌星費玉清靠著一首「一剪梅」,竟然在歌壇紅了數十年,歷久而不衰,堪稱是奇蹟。從歌詞看來,他那支一剪梅並不顯得特別蒼勁,至少比不上妙玉送給賈寶玉的「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戓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蘭蕙」那麼講究,也比不上周邦彥「一翦梅花萬樣嬌」的嬌氣,他唱歌純粹靠的是「真情」、「此情長留心間」,賞梅原應如此,真情萬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ehvem 的頭像
    yehvem

    芻蕘の見(葉煬彬的部落格)

    yehv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