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台大校門景觀事件,由於人文館完工在即,最近又被一些有心人士炒得沸沸揚揚。綜合反對新大樓興建者的觀點,一言以譬之,不外乎夾人文精神以自重,近於潔癖。所以會如此,與後述兩個因素有絕對性的關聯性。
其一為視野問題。前揭反對者只有校門區域性的微觀視野,無視於異質建物時空交錯所產生的繁複美感,一味堅持歷史記憶的保留,強調小系統封閉性景觀的自我整合,將一己的偏見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著他們走,否則即被冠上許多莫名其妙的罪名,諸如:歷史文化資產被踐踏,視野碰壁,鋼筋水泥取代椰子大道…等等,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做法更為霸道的事情的了。
其二為經費因素。台大屬國立大學,學校大部分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扣除學雜費收入後,自籌款比例甚低,難免養成部分教授虛矯奢靡的身段,無法體會企業捐獻對於大學發展的重要性。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該校是私立大學,顯而易見的,部分教授可能連基本工作權,都將處於長期不穩定狀態中,每天過著戰戰兢兢的生活,日後即便順利退休,還要煩惱財產深度夠不夠終老一生,那裏還有閒情逸緻在那邊挑三揀四,進行自以為是的抗爭,只能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如眾所知,台大集全國多數精英於一校,吐哺握髮,發奮進入世界百大,其志可嘉。可是即使受到政府過於關愛的眼神,在國家經費充分挹注的情況下,歷經多年來的努力,至今猶在百名邊緣上下浮沉,明白顯示出其勇猛精進的一面,以及力有未逮的另一面。
今後除需再加強論文方面的質與量外,不妨參考百大數量最多的美國大學,如何建構他們的校園。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錯,什麼樣的環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物,對於這類未必具有充分邏輯性的因果關係,在下我始終是深信不疑的。
美國大學近一世紀的發展,在建築物方面呈現出幾個特色,舉其犖犖大者,主要有兩點,即:「校園圍牆的消失」以及「企業界的捐獻」等是。
以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為例,根本沒有代表學校門面的校門,更遑論象徵禁錮性意味的圍牆了。其主要校區緊臨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河畔,除醫學院外,其他十五個學院分布在聯邦大道(Commonwealth Avenue)旁,節比鱗次,與街道景觀自然融合在一起,像個大社區,所謂的人文精神,自然蘊藏在其中。很多美國大學幾乎都有此種傾向,只是該校尤其極端而已,並非是孤證。
由於彼邦高等學府,絕大多數都是私立學校,經費有限,來自企業及校友的捐獻變成十分重要,不但成為研發科目預算的主要來源,許多校園內的建築,也都被冠上捐贈者的名字,其間關係之密切不言可喻。
該等建物興建之初,除了遵守校園基本規範外,並未受到太多的限制,校方甚至於會主動鼓勵捐贈者發揮創意,彼此懷瑾握瑜,爭奇鬥艷,各自追求心目中的完美,在參差不齊的景觀中,呈現出歲月流逝所累積起來的多樣性面貌。個人認為,大學所以成其大,就在於能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景觀過於統一,反而顯得單調導致喪失特色。
由上述例子可知,所謂「人文精神」,並不是躲在封閉性空間裏刻意營造出來的,而是隨著不同時代的需求增建,自然混雜揉合而逐漸形成的,處處充斥著當時掙扎的痕跡,歷史的可貴處即在此。刻意複製過去的記憶,在特定意象中不斷兜圈子,就算自問是一片冰心在玉壺,也只會因此而失去歷史變動中的創意而已,明顯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