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紅樓夢》一書歷經索隱派、考證派、文本派等許多重要作者的努力爬梳和經營,各自成一家之言,製造出許多的博士和專家來,但至今為止,仍有許多書中的疑問尚未能獲得圓滿的解決。在下不才,想藉著本文發抒一些個人的意見,希望對於「看懂紅樓夢」方面,能夠有一些正向有用的貢獻。

    一般人都認為,《紅樓夢》內容是以作者曹雪芹真實的生活材料為基礎,再加上虛構的創造情節交織而成的,基本上這是可信的。重點是,如果問題真的是這麼單純簡單的話,部分回目內文就不必故意寫得那麼隱誨難懂,欲語還休,創造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類似的文體來。

    基此考量,我認為《紅樓夢》一書,不僅是曹雪芹對於其家族的回憶錄,也不僅僅是他對於個人理想世界情境的發抒而已,其中還隱藏著一些他對於當時政治圈傳聞的看法。因為怕被發覺,可是又很想寫出來,只好訴諸於神話和夢幻的掩飾,隨意穿鑿附會一番,看得懂的人自然心領神會,看不懂的人也無損於其對於小說文本的純粹欣賞。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又回到「索隱派」的傳統,其實不然,「索隱派」是為了「索隱」而「索隱」,此處是為了看懂小說而不得不「索隱」,這是兩種不同的層次和境界。

    據考據派的說法,李香玉是林黛玉原型,這應該也是可信的。按,李香玉的父親是李鼎,在世時曾經官居兩淮鹽課,這跟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曾經官至揚州巡鹽御史,兩者的形象可說是重疊的。

    曹家和李家為世交,後來李香玉隨著曹家到北京居住,和曹雪芹發展出男女之間的感情來,奇怪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並未結婚,最後鬱鬱而終。這件事使得曹雪芹悲痛萬分,後來寫《紅樓夢》時以李香玉為模型,塑造出林黛玉的角色,以資紀念。

    他寫《紅樓夢》時,如果單以林黛玉為主角,未免單調,於是又創造出薛寶釵這個角色,拿來跟林黛玉相對比,一個重感情,一個重禮教,達到了一種襯托性的相乘效果。

    除此之外,再加上賈母、賈政、賈珍、賈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鳳姐、史湘雲、李執、妙玉以及其他個性特殊的ㄚ環等角色的穿插,構成了寧榮兩府及大觀園的主體內容。

    如果《紅樓夢》只是在寫這些兒女情長及家族衰敗的事的話,大可平鋪直敘,不必「真事隱」、「假語存」,刻意去扯一些女媧補天、太虛幻境、警幻仙姑、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這些神話中的人物,甚至林黛玉的前胎也不必是絳珠仙草,寶玉的前身也不必是補天剩下的石頭,當個札札實實的人物來寫豈非更為痛快些。

    或說,這樣寫可以增加人物的宿命性、神秘性和可讀性,關於這一點我是絕對相信的,我懷疑的只是:曹雪芹是原本就想這樣寫呢?還是因為加入了「秦可卿」這個角色,為了怕被別人看出其原型,而不得不這樣寫?

    林黛玉的原型李香玉長得如何?不得而知,也許長得很好看,也許長得很普通。如果李香玉長得很好看,那就恭喜曹雪芹了,不必經過太多的想像,就能夠輕易地把林黛玉的形象勾畫出來,萬一李香玉長得並不怎麼樣,恐怕就要另外找個美女,來跟林黛玉的形象合而為一了。

    有人也許會問,小說中的人物只是虛構的,人物原型有沒有真的那樣風流標緻,讀者其實也看不出來,何必多此一舉?雖說如此,但若是現實世界中真有那樣的俊雅人物,拿來當作模特兒,也可增加創作時的靈感和趨動力,我認為「秦可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拉進來的,取代現實世界中的李香玉。

    有人認為在小說中,「林黛玉」和「秦可卿」其實是同一人,這我也有同感。除了原作者所指出的證據和兩人所吃的藥成分相同外,我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陸續又發現三個證據,這三個證據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稍加說明如下:

    其一是:在第五回太虛幻境的曲目中,「林黛玉」和「秦可卿」最後都上吊而死,這未免太過於巧合?

    其二是:「秦可卿」在第十回生病,「林黛玉」稍後馬上因父疾而被賈璉送回原籍,《脂硯齋評本》第十二回評語說;「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為下回可兒之文也」。

    奇怪,「秦可卿」死亡和「林黛玉」又有啥麼關係,為何「林黛玉」要避開?於是《脂硯齋》評語又「解釋」說;「若不遣去,只寫可兒、阿鳳等人,卻置黛玉於榮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筆寫秦,方不脫髮。況黛玉乃書中正人,秦為陪客,豈因陪而失正耶?後大觀園方是寶玉、寶釵、黛玉等正經文字,前皆系陪襯之文也。」

    這更奇怪了,若真是如此,「寶釵」也應該遣去才對,為何好端端地留在榮國府中?除非「林黛玉」和「秦可卿」其實是同一人,一個飾演李香玉的前半輩子,另一個飾演李香玉的後半輩子,等「秦可卿」死後,「林黛玉」才能放心地上場,享受大觀園中戀愛的樂趣,故暫時消失不見。

    其三是:在第二十七回描寫黛玉葬花,那個葬花的場所,其實原先是屬於寧國府的「會芳園」。

    如眾所知,「大觀園」的園區,其實是包括西邊榮國府的後半部以及東邊寧國府的「會芳園」等處。「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天香樓」正是位於「會芳園」中,「林黛玉」幹嘛跑去那邊葬花?莫非是「秦可卿」魂魄的招喚?這證明在作者曹雪芹的心目中,「林黛玉」和「秦可卿」其實是同一人,所以才會先後出沒在同一個地方。

    明白這些道理後,我們應該進一步探究「秦可卿」在現實世界中的原型,到底是何許人也?曹雪芹為何要借用他的形象和事跡?

    關於這一點,目前學術界基本上有三派不同的說法:文本派的歐麗娟認為「秦可卿」就是「秦可卿」,和「林黛玉」不相干,是一位用來起承轉合的人物。劉心武認為「秦可卿」是康熙朝廢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偷偷養在寧國府中,後來事跡敗露被迫自殺。署名「解密紅樓夢」的網路文章則認為:廢太子胤礽的妃子「瓜爾佳氏」應是秦可卿的原型,八福晉郭洛羅氏則是王熙鳳的原型。

    這三種說法,我比較傾向於後面這個看法。

    在《紅樓夢》文本中,王熙鳳和秦可卿的交情特別好,而且常常被相提並論,好像秦可卿管理家務的能力和王熙鳳差不多,是屬於同一個等級之人物似的,再加上她們其實是不同輩份的,常讓讀者摸不著頭緒,感覺有點錯愕和落差。

    如果回頭看她們的原型,那就一目了然,沒啥麼可疑慮的了。按,「秦可卿」的原型「瓜爾佳氏」,原本就管理東宮的家務,「王熙鳳」的原型「八福晉郭洛羅氏」,則協助丈夫負責管理內務府,兩人原都是大內高手,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至於曹雪芹為何在《紅樓夢》中要借用她們的形象和事跡?這除了他自己外,恐怕沒有人知道。

    拋開王熙鳳的原型不談,我認為曹雪芹會把「瓜爾佳氏」拉進來,可能有三個原因:()覺得她的事蹟符合小說情節的需求。()貪圖她的美色,在小說中把自己化身為賈寶玉,在太虛幻境中跟她來段巫山雲雨情,滿足自己性慾上的需求。()報復朝廷對他們家族的迫害。

     在《紅樓夢》文本中,第十三回上半段的回目原本是「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後來畸笏叟命曹雪芹刪去,改成「秦可卿死封龍禁尉」,主要是怕寫實了,被明眼人看出頭緒,犯了誹謗朝廷之罪,吃不完也兜不走。

    至於《脂評》後面提到的「遺簪」、「更衣」等文字,應該是第十回的內容才對,如果安插在「秦可卿」生病之前的段落裡,那就合榫了。我根據的理由有二:() 第十回的文本內容特別短,明顯有刪文;() 「秦可卿」莫名其妙生病,書中並無合理交代,若是經歷「遺簪」、「更衣」的階段,因而產生心病,在閱讀上就覺得合理多了。

    「秦可卿」號「兼美」,兼的是「黛玉」和「寶釵」之美,但也有可能「黛玉」和「寶釵」的容貌,其實都是從她身上分出來的,畢竟她在現實世界裡,是貨真價實的美女,經得起檢驗和分析。

    第十三回賈寶玉聽說秦可卿死了,忍不住吐了一口鮮血。他在潛意識裡,從「秦可卿」的身上分別看到了「黛玉」和「寶釵」的存在,雖然礙於輩分和年齡,賈寶玉對於秦可卿只有單戀的份。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透過太虛幻境的性啟蒙,暗示賈寶玉其實是深愛著這個侄兒媳婦的,只能藉著夢境跟她溫存,聽說她死了,心中自然有著莫名的悲痛。

    我認為在曹雪芹的小說構思裏,賈寶玉的原型既是曹雪芹自己,但也含有廢太子胤礽的成分在內。所謂女媧補天剩下來的石頭,暗示著這個人本來可以當皇帝,但因故被廢黜,無緣補天,因而惆悵了好幾個世代,同時這也代表,賈寶玉和秦可卿的原型既是夫妻,在夢中有性關係變成是可以理解的。

    張愛玲在《紅樓夢未完》中寫道:「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刺多,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事記不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其實《紅樓夢》未完並沒啥麼好怨恨的,反而留下了殘缺之美,給予後人無限想像的空間。我認為該恨的反而是第十回刪去「遺簪」、「更衣」等文字,第十三回刪去「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相關內容,使得秦可卿這個具開啟性、承襲性以及總結性的關鍵角色,沒辦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文本中產生了突兀性以及不可理解的另一個面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hv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