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壯年四、五十,當時身體還算硬朗,不太在乎時差適應問題,加上經濟也有些基礎,有一段時期常常出國旅遊。可惜當時數位相機還不流行,那些紙本照片如今都已經暗淡發黃了,整理書庫時順便翻翻,雖然有些記憶存活在裡面,但就只能自己欣賞,上不了雲端,無法與人分享。
民國九十年代以後,開始擁有數位相機,留下了幾千張數位相片,包括:加拿大、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日本、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景點。最近翻出來點閱,發現世界還真是美麗,可惜自己現在已經虛弱得不想再輕易面對時差變化所帶來的困擾跟折磨了,加上小孩子有情緒性方面的障礙,怕丟臉丟到國外去,不太敢再隨便去遠地旅遊,免得生活節奏亂了步調。
為了安慰目前無牙臉頰已經逐漸變形衰老的自己,特別選擇其中幾張看起來比較有型的個人寫真照片及街景桌布貼在這裡,追憶並回味那個已經消失的年代所經歷過的生活點滴。
第一張照片是在加拿大班芙鎮(Banff Town)大街拍攝的,那是一個很具特色的小鎮。
加拿大西部有特色的小鎮甚多,景色優美,但通常人跡稀少,生活很不方便,如:希望鎮、灰熊鎮、鮭魚灣、黃金鎮…等地,就是屬於這類情形。班芙鎮則為其中異數,舉凡吃的、穿的、玩的、住的、休閒的一應俱全,附近還有四季不化的冰山,姣美台東縱谷兩旁山景,山角處聳立著班芙溫泉大飯店的建築,在班芙國家公園內,與路易絲湖大飯店齊名,是個兼具美麗、幽靜與繁榮的奇特小鎮。
這個小鎮大街寬敞,各行各類店面林立,抬頭望去:Roots、Cows、The North Face、IuIuIemon、Helly Hansen等服飾專賣店招牌盡收眼底。三餐吃的種類選擇性也很多,除了西餐牛排漢堡咖啡店基本型的存在外,舉凡中華料理、日本料理、韓國料理全部都有,購物中心、百貨公司、銀行、醫院也沒缺席,連教堂也有兩間,物質跟心靈的需求全部都有著落,有錢的話定居在這裡一定很享受,整體感覺也很舒服。
去加拿大時是九月,在溫哥華即使穿件單T也不會感覺有涼意,到山上就要帶件夾克,但也不是很冷。去法國時就不太一樣了。下述第一 、二張照片拍攝於巴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附近,第三張以後則集中攝於香榭大道,當時是冷颼颼的冬季,台灣正在過農曆年,從所穿衣服背景就可以感覺出空氣中的寒意。
協和廣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處死了很多人,冤魂久久不散,如今取名「協和」,含有和解妥協之意。拍照的時候,導遊開玩笑說:「你站的地方曾經死過人」,真會畫唬爛。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從這裡可以遠眺:凱旋門、羅浮宮、香榭麗舍大道、鐵塔等巴黎勝景,可惜當時看不到。
廣場本身風景極為迷人,不但雕像、紀念碑林立,還有許多美麗的行道樹,陰天時,彩色底片常常會自動拍出黑白照,畫面洋溢著淡淡的歷史哀愁,不愧為是被旅行社安排為巴黎旅遊第一站的地方。由這裡當巴黎街道漫步起點,不僅是交通上的考量,其實也是順著心中的邏輯順序在做規劃,由歷史畫面慢慢融入當代景點,再信步走向真實的人生。
香榭麗舍大道位於巴黎第八區,城市的西北部,起始於協和廣場,是一條有名的街道,房價非常昂貴。拍照的地方在大道中段,位於麥當勞店面跟凱旋門附近,是大道中最為繁榮的地方。有件事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在法國市中心很難看到德國車,也很難看到大型的轎車,封閉型貨車跟露營型休旅車倒是很多,跟想像中有些不太一樣。不信再多看幾張。
巴黎號稱花都,我卻沒這樣的感覺。白天碰到的年輕男女大多數都穿牛仔褲搭配黑色合身外套,例外的大約只有兩三成,黑色跟灰色好像是這個城市冬天的主調,相對之下,點綴性的紅色則顯得相當顯眼美麗。
歐洲人種中:法國人最瘦,義大利人、匈牙利人普遍較矮,日耳曼人最壯。在歐洲街道,很少看到像加拿大滿街那麼多高比例的胖子,有人說:「胖子都移民到北美去了」,確實有幾分道理,這自然是玩笑話,只可惜我至今仍然聽不懂其中更深入的意涵,這就是文化的差異。